思果,本名蔡濯堂,江苏镇江人,著名散文家、翻译家,多年担任香港《读者文摘》中文版编辑,香港中文大学翻译中心研究员,译作二十余本,所著的《翻译研究》与《翻译新究》是许多翻译工作者的启蒙工具书。
在《翻译研究》中,谈到翻译的原则,思果先生提倡将严复推崇的信、达、雅中的“雅”以“贴”代替,即“信、达、贴”。“信”是指译者对原作者负责,将原意如实传达,“达”指的是译者为读者服务,“贴”是翻译最难的部分,即译文的精确妥帖,简而言之,就是译什么像什么。高手的译文,与原文对看,如影随形。学翻译的人,在追求译文精彩之前,应先求精确妥帖。
以“Well,I'll be there”为例,思果先生按照他的标准,给出了三种译文:
信:“好了,我会在那里。”(无懈可击的忠实译文。)
信、达:“好了,到时我在那里等你。”(明白晓畅的译文。)
信、达、贴:“就这么说吧,我到时在那里恭候。”
另一个例子是“I am glad to see you”,最直接的译法即“我很高兴见到你”,在旧小说中,有人翻译为“今天是哪阵风把你吹来的呀”,如今也有人译为“啊!你来啦,好极了。”总而言之,在文学翻译中,思果先生是主张译文要像中文的一派,译文的语言风格必须考虑时代背景。译文应该把原意表达出来,用原文的风格表达,同时中文又要明白晓畅,如同创作一样,这对译者的英文水平和中文功底都提出了一定要求。
思果先生给译者最中肯的忠告是:翻译是译句,不是译字。句是活的,字是固定的,字必须用在句中,有了上下文,才具生命。在这一点上,想必许多译者深有体会。
评论
0/300